郭小麦和他的“老搭档”
郭小麦和他的“老搭档”
郭小麦和他的“老搭档”
□河南日报社(rìbàoshè)三农全媒体中心记者 赵博 文/图
清晨的豫北平原上,一望无际的麦田犹如广阔的海洋(hǎiyáng),微风拂过,麦浪起伏(qǐfú)。
5月28日,在原阳县福宁集镇的(de)(de)河南农业大学(nóngyèdàxué)小麦试验田里,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缓缓俯下身来。他小心翼翼地从陈旧褪色(tuìshǎi)的塑料袋里取出两件沾满泥土的工具:一个磨损了的钢卷尺,一把已被磨得锃亮的小钢铲。
这位老人正是河南农业(nóngyè)大学教授、农业农村部小麦专家指导组顾问郭天财,被农民(nóngmín)朋友亲切地称为“郭小麦”。只见他动作(dòngzuò)熟练轻快(qīngkuài),用小铲子拨开麦根边的泥土,挖出一簇小麦,一株株端详后,又掏出尺子量了量麦秆的“身高”(如图)。
“现在进行的是(shì)小麦单株选拔、评价等(děng)科研工作。小麦灌浆后期是小麦的各种性状(xìngzhuàng)在田间表现最充分的时期,也是能够最直观地鉴定评价小麦材料各种性状优劣的最佳时期。”郭天财说。
为了及时了解我省(wǒshěng)小麦的(de)生长情况,给广大农户提供更准确的建议,自3月初以来,郭天财一直奔走在我省各地的田间地头,查看今年小麦长势、土壤墒情和病虫害防治情况等(děng)。
年(nián)轻时,郭天财深为测量工具携带不便所困扰。于是,他买来一个钢卷尺,并亲手设计了一把凑手(còushǒu)的小钢铲(chǎn)。小钢铲长仅20多厘米,上面刻度精细。从此,这两个小工具就被他随身携带50年。
“利用这两个小工具,我可以查看土壤墒情(shāngqíng)、苗情长势,为小麦‘把脉问诊’,进而为下一步(yībù)的麦田管理‘开处方’。”郭天财说。
几十年来,这两个小工具成了(le)郭天财去麦田里的标配,陪他(tā)走遍了河南的小麦主产区。
从小(xiǎo)麦下种到收获,郭天财正是凭借这一尺一铲(chǎn),破解无数小麦生长的秘密。他用小铲掘开土地,洞察土壤墒情和根系状态;用尺子反复丈量,精准测量小麦叶片长度和根长,及时判断麦苗属于壮苗、旺苗还是弱苗。这一尺一铲如同年轮般无声记录着半个世纪(bàngèshìjì)以来他与(yǔ)小麦和土地相融(xiāngróng)的每一寸光阴。
郭天财对这两件工具的情感,早已超越了一般农具的范畴(fànchóu)。
“这两个小工具就像我的左膀右臂(zuǒbǎngyòubì),更如同(rútóng)医生的听诊器,只要是到麦田里去,我都会带上这两个‘老搭档’。”郭天财说。
郭天财的学生,如今已是小麦专家的方保停,每每看到(kàndào)老师(lǎoshī)珍重地擦拭这两件工具,都深为感动:“郭老师真正把论文写在大地上,用了(le)50年的尺子和铲子,是最直观的诠释。”
一尺一铲(yīchǎn)五十载,麦田深处问丰年。正是这两个原始且可靠的(de)工具,协助(xiézhù)郭天财在无数个日夜的奔忙中,筛选出多个适应黄淮麦区的优质高产小麦品种,让这片中原沃土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。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